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2010.10.17小YG成長營--重新詮釋搖頭性派對文化

2010.10.17重新詮釋搖頭性派對文化
  查斯特(非營利組織社工)

2010.10.16小YG成長營--不介意家族介紹

阿正(不介意家族推廣人)

  • 起源:2005年拓網開始,朋友耗子進去交朋友,有個選項「是不是HIV」,便質疑為何要有這個選項,故成立不介意家族,特色是由非感染者出發的社群。在每年同志遊行中,會是水男孩的訴求,兩個紅絲帶的標誌,口號:「不介意就手牽手,我們一起做朋友」

  • 為何和愛滋扯上關係?1993年接觸同志廣播節目,在寶島新聲和台北電台,以前有個節目叫「young gun」是飛碟電台前身,晚上廣播電台聽到講同志的節目就主動去幫忙,1996出國,1998回國,認識寶島新聲的朋友,當時成立台灣同志社群,慢慢就認識感染者,去認識真正存在的人感受真的不一樣,當時同志就和愛滋連在一起。

  • 認識後會更想知道愛滋是怎麼一回事,就會認識更多感染者。我也慢慢進愛滋圈子,不希望我喜歡的人、朋友被歧視,於是在BBS版上自我簡介加一句「如果介意HIV就請離開」,就受到很多朋友慰問,也有很多朋友來諮詢。

  • 不介意家族由非感染者出發推廣不介意愛滋的概念,這群人是非常需要交朋友凝聚在一起。

  • 就是有那麼多不公平的事發生,如感染後當兵時軍隊內的人告訴所有人,還告訴媽媽,說這是好意大家才會照顧你,家人碗筷分開、洗完澡洗完要熱水消毒,生活大大小小的事,就想應該要做些什麼改變。台灣現在過了20年還是有這樣的事情。

  • 周遭的朋友陸續會有人告訴你他中了,心裡就會揪一下。這個病好可怕,但得到的人沒什麼,這邏輯怪怪的,如果有朋友告訴我中了沒事,我會質疑真的嗎?內在的東西?有可能那麼快不介意嗎?

  • 不介意可以交朋友,但不代表直接表示上床介不介意,我們不介意身份,但還是要避病,並非宣揚不戴套!為什麼馬上就連想到做愛?先從交友層次做起,我們的活動還蠻多的。

  • 性行為是需要練習,可以討論交換一下技術,如聊到口交需戴套,有人說不戴套可以不要深含以減少傷害,或又如感到對方有前列腺液分泌要吐掉,多練習,不要等到當下才去要求,多把知道的東西和實際練習,萬一發生時才知道怎麼處理,足夠的知識是不是在性行為現場是準備好的。

  • 如何拒絕?可以微笑到底,我會直接把他推開明確拒絕「走開啦!」或是問一句破壞釣人曖昧的話,即煞風景。

  • 有一些人的選擇就是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下,如何看待?可以體諒,但我會希望他準備好。

  • 新的感染者已經越來越覺得得到就得到,反正有藥,例如同志運動就有人認為,同志過的很好,不需要抗爭,但愛滋不一樣,會傳染。這是運動太好的結果嗎?太安逸會不會沒有行動力,不出來是因為處境艱難或更好?歧視會不會變形?會不會用另一種方式傷害你?

  • 最近一些歧視同志的影片,希望有更多人看到,你看別人還會這樣看到你。

  • 在生活中一點點投入就是愛滋防治。看到一些事情,先感受到壓迫、權力不平等,指出很多不公平,就會有想要改變的動力。

0101016小YG成長營--同志和愛滋有沒有關係?

喀飛(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常務理事)

  • 熱線會關心愛滋的緣起一方面是污名,另一方面是和性防合作去228發保險套。為何要在同志社群發保險套是值得思考。「愛滋」表面上像是和疾病有關,但只有健康議題嗎?只從公衛角度嗎?事實上是超越的,還包括:污名與歧視、人權與處境等社會議題。

  • 一個感染者和他人發生性行為致感染,在台灣是有刑責的,今年世界愛滋大會中也有主張認為是要檢討及被去除的。在某個分享世界愛滋大會參與心得的座談會中提及此事,有感染者現場反對。但你有曾經因別人感冒卻未告知而被傳染,因此憤怒別人傳給你嗎?會不會像愛滋感染者未告知而這麼生氣?為何AIDS被對待的方式會不一樣?愛滋是帶有價值觀及來自社會,牽扯人權、抗爭等議題。

  • 最近例子:某醫學院實習醫師為感染者,醫院要如何處理?疾管局發文給醫院提到因牽涉公眾利益,優先於感染者隱私的保護,衛生局要告知醫院,但如果認為隱私重要卻又為何公眾更重要?衛生局要告訴醫院讓醫院注意哪些事該做、哪些不該,難到醫院的感染者醫師執行所有業務一定會造成感染者傳染給別人嗎?如果是侵入式治療風險不同,但醫師來實習為何預設會傳染給病人?精神科實習會傳給病人嗎?預設價值是感染者會損害公眾利益。

  • 同志為何要談愛滋?許多小GAY認為自己將來一定得AIDS,很多同志還沒有性行為就怕自己會得AIDS。2004年發生農安街轟趴事件,從此男同志等同愛滋、搖頭、性派對,這和新聞報導機制有關,這新聞被做大渲染,具備八卦新聞要件:同志、性愛、愛滋、裸體,事實上,很多人是穿好衣服被強迫脫掉而製造出來的畫面。三個月後複診感染人數卻一樣,顯示沒有人在這次轟趴中感染愛滋!那麼多人搖頭、性愛派對就一定與感染愛滋有關嗎?現場如果沒有充滿保險套才是可怕!

  • 這件事情挑戰戴套安全性我們相信多少?反問自己我們如何想這件事?熱線教育小組常問學生想到同志想到什麼?很多人都離不開轟趴,這是污名,同志和愛滋的烙印。我曾接到諮詢電話想交朋友,卻不敢去任何同志場所因為怕職場、家人知道自己身分,再進一步問他,知道後怕被認為會得愛滋,認同上的焦慮擔心,加上愛滋陰影,懼怕同志身分認同,於是自我否定、內化到同志自己身上。

  • 媒體自己本身也複製污名,如99年8月25日壹週刊報導「大學生染愛滋枉死,衛生署無能」訪談的是死者父親,新聞處理明顯有報導的偏頗,只單方面呈現、加大父親情緒,兒子病重卻拒不讓BF來陪伴,家屬認為應管理BF,其兒子就不會被感染。另一例是性伴侶很多的感染者發病,複製感染者會死得很慘,報導中暗示:感染者又性濫交,所以性濫交會死得很慘。

  • 很多同志父母知道小孩是同志,會擔心會不會感染愛滋,這種連結污名也使同志父母有很大壓力。

  • 這社會對性及不一樣的性行為是恐慌的,不正常、沒有正當性、隱藏道德價值觀議題。宗教對性和愛滋的打壓,許多理由:性泛濫、不道德,從近期同志遊行與颱風關係的文章就可以看出。

  • 從數據統計來看,樣本來源、研究方法及前提、歸因有可議之處,如某單位發表調查,媒體下了一個標題:「同志對保險套認知令人憂慮」,但異男呢?如在一次HPV的研討會上,醫界大老說要異男帶套很難,連公衛界醫生都這麼公開地承認異男不戴套很嚴重,新聞標題卻在無從比較的情況下,在標題中批判了同志戴套率,明顯隱含了污名。

  • 男同志是高危險群嗎?這論述是牽涉歸因的問題,如感染者數據男同志是最高的,就推論男同志是高危險群,那麼依縣市來比較,全台22縣市台北縣市感染者也最多,你會說台北縣市是高危險群嗎?如果以性別來比較,男性感染者也遠高於女性,難道可以推論:男人是高危險群嗎?

  • 媒體報導的刻板印象:「官方發現同志很多,背後擔心愛滋疫情」。

  • 20年同志運動歷史3件最嚴重的污名新聞:2004轟趴新聞確立「男同志=轟趴,轟趴=傳染愛滋溫床」的偏見;1998年11月tatoo gay bar 同志伴侶吵架失足墜樓報紙全版報導,形塑了「同志感情很激烈」的偏見;2001年箱屍案,使得家長認為,若兒子是同志,網路交友會被謀殺,認為網路壞人更多。

  • 熱線做愛滋這件事與公衛不一樣,是認同議題、是反污名、反壓迫的實踐,愛滋深刻影響社群,做這件事是反污名。我們可以反思:難道乾脆都不講愛滋就可以反連結嗎?事實上,全世界防治愛滋的人同志比例相當高,感同身受要反轉壓迫,熱線近期做文宣、短片,喚起社群對愛滋的關注,也辦許多講座【愛滋愛滋亮晶晶】談性權實踐,看見男同志性社交文化的內涵。

愛滋病毒快速檢驗簡介02

愛滋病毒快速檢驗問與答



愛滋病毒快速檢驗是什麼?


  用採血器在指尖採取全血,將血液放置快篩試紙後滴幾滴緩衝液在靜待15分鐘以上即可知道結果。依不同快篩品牌的類型及採樣而異,不論是HIV-1/2皆在檢驗範圍之內。因此愛滋病毒快速檢驗在操作上提供受檢者快速性及便利性。 


愛滋病毒快速檢驗準確嗎?


  一般人對於快速檢驗普遍認為準確性會低於傳統的ELISA檢驗,因為HIV在免疫反應上的特質是非常強烈的,也就是說HIV陽性者會產生相當多的抗體,因此在高價數的陽性檢體中,不論使用是快速檢驗或是 ELISA都可得到相同的結果。快速篩檢整體準確率達100%(摘自Abbott Determine ) 一般而言,靈敏度達99.55%,特異性達99.60%。 


愛滋病毒快速檢驗和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檢驗有什麼不同嗎?



篩檢地點 採檢方式 報告時間

一般醫療院所 靜脈抽血(3-5CC) 3-7個工作天

愛滋快速檢驗 指尖取血(一滴) 10-15分鐘



假如快篩檢驗結果是陽性,需要馬上接受治療嗎?


  快篩檢驗結果是陽性,必須再經由靜脈抽血來複檢(第二檢)若是再呈現陽性,最後才是西方墨點檢驗(第三檢),西方墨點仍是陽性反應並協同專業醫師判斷之後,才能做出HIV帶原的答案。所以要判定HIV陽性是要透過專業技術和人員在重重配合下才能得知,故快速檢驗結果為陽性者切勿慌張,請與專業人員連繫或是跟相關團體諮詢進行下一步的治療。 


我的朋友是外國人,假如檢驗結果是陽性會馬上遣送出境嗎?


  我們提供的是免費的匿名服務,不須提供真實的姓名,並且為您的檢查結果全程保密;檢查的結果只會告訴篩檢者本人,我們將以編號電話告知篩檢者也不會有書面報告的發送,此外在未經篩檢者同意下我們不會告知任何人篩檢的結果,自然就不可能會有遣送出境的情況發生。然若篩檢為陽性,仍建議儘快進入正規的醫療體系中,以做好疾病治療及控制。 


那些人需要愛滋病毒快速檢驗呢?


  不管是異性戀、同性戀者或是不同人種,也不管你的貧富與年紀,只要你與兩人以上(累計兩人含兩人)發生危險性行為就需要定期篩檢。危險性行為是指與他人發生肛交、口交、陰道交(包括體液交換)等性行為而沒採取保護措施(使用保險套),篩檢結果為陰性只能代表三個月前沒感染HIV,因為HIV有三個月的空窗期所以定期篩檢是必要的。 

愛滋病毒快速檢驗簡介01

小故事



  小李前陣子跟好朋友小陳小張外出遊玩時,恰巧經過一個活動會場,其中有一愛滋病匿名快速篩檢的攤位,標榜著只要15分鐘即可得知檢驗結果,篩檢後還會送價值好幾百元的精美小禮物,小李心想他正想要做確認但是又有點怕怕的,以前也完全沒有任何的匿篩經驗。正在徬徨時,他的好朋友小張因為精美小禮物的吸引就拉著小李一起篩檢,匿篩攤位是開放式的,小張搶第一個做,小陳小李就依序等待,當日人潮眾多攤位有許多人在排隊等待快篩,於是小張就說:那我們三個一起做好了,我們都很乖,應該是沒事啦!!小陳搭腔說:好啊!!。


  當天攤位服務人員有兩名,一位負責篩檢,另一位做愛滋病衛教諮詢,因為環境相當吵雜,又是開放式且很擁擠,所以在現場宣布報告結果時,很容易讓他人聽到。小李心想說既然都這樣了,就沒差了。索性就跟朋友一起做檢查吧!!因為環境吵雜,所以衛教人員並沒有多說太多的衛教內容,小張為了禮物也只想做完後快快閃人,三人在等待的同時,小李越想越不對,萬一結果出來不只我朋友會看到,連旁邊做過匿篩的人或是工作人員應該都會看到,正想要拒絕時快篩反應結果慢慢顯示,小陳做過快篩一眼就知道小李的報告結果,篩檢人員發現小陳反應時,就把三人分別支開講結果,但在吵雜的環境下很難對小李做更多的衛教,沒有心理準備的小李當下就哭了出來,小張小陳雖然沒聽到小李的結果,但是都看到小李的反應就心裡有譜彼此看了一眼,路過的人在看到小李反應後,也在那邊竊竊私語,最後因為下個匿篩的人需要衛教,工作人員只好先請小李在一旁先等待,當下小張小陳知道狀況不對,立刻帶著小李離開現場。


  事後小李非常恐慌,他HIV的陽性結果來的突然,連好朋友也都知道他的健康情況,小李心想我還在就讀高中,之後還要面臨升學、當兵、就業…等問題,我要告訴我爸媽嗎?我要馬上就醫嗎?一堆的問號從天而降,接踵而來的是心情的調適,小李覺得每天都很難過而憂鬱的心情也越來越重,兩行眼淚潺潺流下,惶恐無助的看著遠方想說:我的未來該怎麼辦?



故事說到這


如果我是小李,我應該要:


1. 在做任何醫療服務前,最好先確認內容與方式、怎麼查詢報告結果、檢查是否需要費用、篩檢隱私性與權利及義務。
2. 以愛滋病篩檢為例,如果心情尚無法調適與面對時,建議不急著做愛滋病毒與梅毒陽性反應的篩檢,可以先了解並接觸相關的單位獲得資源與概念後再做篩檢,在後續的心情調適上與面對就醫時會更好。
3. 篩檢時如果覺得流程不妥,可以隨時拒絕篩檢或中斷。


如果我是小張,我應該要:


1. 篩檢不能以禮物為導向,應該以關心自我身體健康為前提,否則只是浪累醫療資源。
2. 篩檢時前後諮詢很重要,這過程中可以學習到怎麼保護自己與他人的技巧與方法,所以不應該忽略它,如果有任何疑問時也可以在當下發問。


如果我是小陳,我應該要:


1. 依據『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篩檢時需要經過當事者同意,不能要求他人意願。
2. 重視他人隱私及保護當事者愛滋病毒陽性反應。


如果我是篩檢單位,我應該要:


1. 如果為愛滋病毒快速篩檢時一定要提供隱私空間。
2. 公開環境篩檢報告結果不應該請當事者在場等待,尤其是現場告知告報結果。
3. 做完篩檢後應馬上把篩檢試紙用密封袋單獨收存,並註明篩檢者匿名及密碼,最好是以電話查詢,不建議現場告知,如果是現場告知,應在單獨且私密的情況下讓篩檢者說出匿名跟密碼才能告知結果。
4. 愛滋病毒陽性反應者聽到報告結果後的反應是無法預測,在公開環境下只要受檢者表情有異常很容易被其他人對號入座,所以強烈建議不要在公開場合當場告知結果。
5. 不論是快篩還是抽血匿篩,在篩檢的前後諮詢都很重要,應該好好對受檢者諮詢,環境不允許時可以用書面方式轉達,篩檢前後諮詢的好壞會影響受檢者後續面對就醫及心情調適。
6. 選擇當場告知結果時,應該具備多位衛教諮詢人員或是以半小時為單位做一位篩檢者而不是以篩檢數目越多越好來考量。

「我只是比較”女性化”,為什麼你們就會要我變性?!」

  在小YG聯盟的聚會中聽到高中男同志這麼說,我整個心就揪了起來,這世界真的只容得下「男」、「女」或是「男性化」、「女性化」這麼二元對立?

  在青少年成長的認同階段中,性與性別的自我認同相形來說頗為重要,但若從更小的小學階段就開始聽到一些取笑、貶抑的語言,或是受到排斥、欺凌,這樣會形成怎樣的自我認同?

  我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長大了一些,發現自己在這樣的處境下,想求助資源、想向父母訴苦,能得到支持、慰藉、肯定嗎?答案是「別傻了,說了只是會更被罵」!這樣的情緒出口在哪裡呀?

  想起自己小時候總喜歡做些討父母歡心的事,受到委屈就想到爸媽懷裡哭,但聽到許多朋友談到小時候生活經驗的分享,我不禁難過了起來,一個擁有創意、活力的孩子,因為自己外顯的特質不符合大社會結構異性戀主義的規範,就可能受到莫名的霸凌、排斥,連想哭、想訴苦、想發脾氣都不知道可以依賴的對象是誰,也無法理解學校教師的訓誡,尤其是最想親近的父母卻是用貶抑、責罵的語言,這樣子的力道成長出兩種現象:1.吞下去,一切都搞不清楚發生甚麼事,漸漸走向自我封閉、自傷;2.打回去,捍衛自己告訴對方自己不是好惹的。對人際關係多少都造成影響,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兩種行為表現背後乘載的莫名的苦,表示其實是多想得到一句肯定!

  我想跟小YG們說,你是你,你是自己完整的人!


BY MEI 100.03.31